欢迎来到云顶yd222备用线路检测资源与环境学院现在时间是:
访问旧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研工动态 -- 正文
研工动态
学院开展“对话杰青”新生入学教育学术交流活动
发布人:许琳发布时间:2024-09-02

(通讯员:穆浩南 许琳)8月29日至30日,资源与环境学院“对话杰青”学术交流活动在一教403举行,学院教授谭文峰、蔡鹏、刘玉荣与研究生新生共话科技前沿,畅谈科研理想。

“过去粮食生产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我国粮食连年增收了,但是效率下降、环境问题凸现,这些如何解决呢?”谭文峰提出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中的矛盾。“耕地就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粮食产量可提升20%”,谭文峰解读我国关于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文件,分享陈华癸、李学垣、王运华等在土壤环境治理政策与策略方面的研究贡献,并介绍了通过养分和污染元素调控使土壤从退化变健康的机理路径案例,让同学们对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研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草地变成农用地后,有机质下降和结构体变差的问题显著,我们多次前往阿根廷进行相关合作,通过交叉团队、交叉理念、交叉项目,既解决了当地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了一批交叉创新人才”,谭文峰表示,利用好工程、生物、信息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推动农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型。

“秸秆还田后土壤的PH值会下降吗?”“我所研究的黑土地产量不高,下一步该从土壤还是微生物方面考虑呢?”现场新生踊跃提问,谭文峰一一解答并给出研究生生涯建议。他谈到,做为一名研究生,“open your mouth”非常重要,科研不仅是埋头苦干,更是开放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交流过程既拓宽视野,也能激发新的研究灵感,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适应科研工作的节奏。

“1克土壤有几亿到几百亿微生物,人体内微生物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微生物功能太多了,微生物组技术对认知和理解农业系统运行至关重要”,蔡鹏围绕土壤微生物研究与同学们交流。

“以往所有的研究都默认实验中微生物初始比例为1:1,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只知道以往文献都是这样的,后来我们通过构建种间互作新方法,发现初始比例为1:1和1000:1的共培养物都具有更多的正相互作用”,蔡鹏谈到,敢于质疑,敢于有新想法,就大胆去坚持做。

蔡鹏表示,科研不仅是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深耕,也要适当跳出来,通过交叉学科提升研究质效。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团队通过自主搭建的微流控平台,同时结合显微成像、多组学技术研究多孔介质中的生物膜定植过程,从而揭示微尺度孔隙环境中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与机制。同时鼓励研究生,要努力找寻科研兴趣、着眼国家需求、提升创新思维,在科研赛道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标签。

“甲基汞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容易随食物链生物富集与放大,进而威胁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全球每年因甲基汞摄入造成约1170亿美元经济损失”,刘玉荣以汞污染为例介绍自己在数据驱动土壤污染过程解析的研究。

“微生物可以将无机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我们通过构建汞甲基化微生物大数据分析平台,为研究土壤汞甲基化机制提供了方法基础,最终验证了土壤甲基汞降解菌有甲烷氧化、反硝化等功能潜力”,刘玉荣表示,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以及人类环境与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将是下一次绿色革命的关键。

“请问科研的创新点究竟该怎么找,怎么判断有没有创新性呢?”,资环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翟霖顿互动提问。刘玉荣回答强调,做有创新性的研究,一方面要大量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知晓哪些内容是未知的,另一方面要关注社会需求,知道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并能产生社会价值的,“有价值”和“未知”,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