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狮山启程,北赴黑龙江,西至新疆,南入广西,这是一次冲向“一线”的实践锻炼,也是一场实地调研学习的“育人课”。7月以来,资源与环境学院组织45余支团队在各地展开社会实践,一粒粒“青年种子”播撒至全国各地,在实践磨练中发扬革命精神,发挥专业特色,发力基层教育,让青春理想在实干担当中扎根。
重温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他们是刘胡兰,刘伯承,王进喜!”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双寨子村,40余名小学生指着英雄先烈的故事图片大声说道,这是实践团成员在为当地孩子们讲授一堂“量身定制”的党史课,队员们带领孩子们读图知党史,唱歌诵党史,一首童声合唱的《我爱你中国》高亢悠扬。在进行教育宣讲时,实践团将深受学生喜爱的动漫《领风者》引入课堂,该作品以马克思为原型,描绘他一生备受阻挠却坚毅奋发的故事。实践团负责人刘霄鹏讲到:“红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团队围绕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下功夫备课,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号召,让孩子们在革命历史故事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在陕西省宝鸡市,实践团先后走访了当地博物馆、炎帝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历史文物、烈士纪念碑等参观学习中感受当地红色文化底蕴。“条条铁道,纵横华夏,离不开共和国一代又一代铁路建设者的拼搏奋进!”他们与中铁高铁电器装备公司党委同上一堂党课,聆听铁路建设者们如何在高铁建设中弘扬革命精神,书写“陆地飞行”的奋发篇章。队员们走进养老院看望退伍军人,听老人讲述当年在战场上的摸爬滚打,队员们为军人本色动容,“虽然退伍了,红色信仰却是他一生的坚守。”革命故事口口相传,革命精神代代相承,团队成员不仅将红色之旅的收获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在当地化身“红色宣传员”。
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是浙江湖州社会实践团的红色追忆之旅。他们前往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西湖博物馆等地,聆听革命之声。来到中山舰博物馆,看着舰身斑驳的伤痕,赴武汉市红色革命基地实践团的同学们知道这是抗日英烈为国捐躯,铁血悲歌的革命精神见证,队长肖廷健说:“这次社会实践给我带来最大的触动是奉献精神,我们校训中的‘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也是要向先辈们学习,为社会发展奉献青春小我。”
奔走田间地头,踏寻乡村发展
“万古寺村的房前屋后大变样,几乎全都是挂上果的柑橘树啦!”赴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万古寺村实践团了解到,当地果农在村委的帮助下,全部换上了优良品种“伦晚”的种植。团队成员们戴着草帽,和当地农户走在繁密茂盛的柑橘树下,一边观察树叶样态,一边询问施肥情况,结合在课堂上学习的植物营养知识为农户们提供科学施肥的对策建议。在重庆忠县,实践团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走进一百多位农户家中进行调研。在交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地施行退耕还林政策二十多年以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农户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队员们感慨,玉米地变成绿化带,乡村更美了,村民的钱袋子也更鼓了,这就是乡村振兴的实效。
乡村农业发展离不开农药产业,在江苏省扬州市,实践团成员首先探访了被称为农药“小巨人”的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看着车间生产线快速运转,物流车穿梭不息,队员们实地感受到了农药科技的飞速发展,“想到我们在实验室学习的东西要真正助力农业生产,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进一步调研农业科技基础运用,队员们去往艾陵湖鹅养殖场等生产基地,深入探寻有关鹅养殖、污水处理等农业经济运作方式,队长沈多乐感触颇深:“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们需要增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了解,才能扛起兴农的责任。”
“一片叶子富乡民”,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九皇山村凭借其茶叶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之路。为探寻茶叶富民的秘密,赴湖北省襄阳市实践团前往当地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了解到当地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以“抱团发展”理念构建村集体与群众的利益共同体,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黑土地是实践团此次北上调研的“重头戏”。他们在学院王军光老师和魏玉杰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农田质量分析,调查田间黑土肥力状况、水热协调以及土层结构,研究了黑土区有机肥施用现状的分布规律和有机肥选用依据,“部分农户水土保持意识不高,在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的施用并不普遍”,队员们在实践中不断思索,如何整合项目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立足专业特色,助力生态保护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保护母亲河行动”为主题,资环学院牵头组织14支社会实践团成员分别前往丹江口等三十余个水体流域,开展水质状况调查、湿地环境调研、生态环保宣讲等实践活动,对相关水域水质情况及生态治理成效进行探访。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水域生态影响广泛。武汉市实践团队由学院向荣彪老师带队,以当地水质调研为切入点,同时进行环保宣传,调研的足迹遍及梁子湖、马英河等区域。通过水质采样,团队发现COD、氨氮、总磷含量均未超过规定指标,这说明水样还原性物质较少,长江的水质条件大体相对较好。在街头的问卷调查中,居民们的生活感受也验证了这一点,“现在长江的水质不错了,好多人参加江泳活动呢!”。队长汤超介绍,他们希望借此次机会,让更多居民了解水质环保的知识,将节水环保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前往丹江口市五池村、丹江口水库等地的实践队员则亲身体会了“水保一线人”的艰辛,他们跟随该市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山中,进行土壤水分数据采集,在山中穿行四个小时,测定33个水样,与当地水保站工作者共同分析检测结果,探讨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修复原理,队员们说:“很有成就感,我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当地水土流失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在神农架林区,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树木感染华山松大小蠹情况进行调研。砍树、剥皮、放药、杀死害虫……相关人员告诉实践团,由于华山松大小蠹成长周期快、染病范围大、对森林危害性强等特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清理一次。“这次社会实践带给我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以及湿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赴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实践团队长环工2002李科梁说道。
浇灌乡村希望,爱心助力支教
13名队员、3个月的时间筹备资金、坐了1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实践团成员为这次支教活动早早地做了准备。据实践团队长环生2001赵思颖回忆,整个支教过程中从资金、交接、交通每项工作的安排,到一次次上课,帮助孩子成长,他们真的是“白手起家”。
“最大的收获就是英语老师教会了我stand up!”在支教过程中,一个中班的班长需要在上课前说stand up让全班起立,但是他因性格内向,不敢开口说英语。在课下的十分钟,老师耐心地教他发音,一点点鼓励,小孩子慢慢开口,发音越来越标准,心里也种下感动和自信的种子。
此外,资环院的同学们将爱心与责任心洒向更广阔的天地。在贵州省六盘水市乌蒙镇,乌蒙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延厚热情接待了前去支教的14名同学,为80名小学生开展为期12天的活动课程体验;赴湖北省仙桃市义工联合会支教实践团收获满满,环工2002王美钧说道:“很高兴我们可以给城乡留守儿童带来陪伴,也让我们和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
“我们团队每一个人都很努力”“很多事情如果敢于去争取,它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不要害怕去尝试和挑战”“队长这个身份带给我的收获和成长实在太多了”“社会实践很辛苦,也很值得”……一场社会实践,同学们不仅仅将知识和经历珍藏,满满的感受也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成长。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尹叶平 审核人 熊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