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顶yd222备用线路检测资源与环境学院现在时间是:
访问旧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云顶集团官网下载 -- 正文
云顶集团官网下载
“天和”01指挥员廖国瑞:发射前72小时上演“拉力赛”
发布人:储召杰发布时间:2021-04-30

“5,4,3,2,1,点火……”4月29日中午11时22分,海南文昌发射场测试发射大厅内,“天和”01指挥员廖国瑞喊出他航天生涯中第一次“点火”口令。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将“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文昌发射场持续良久的轰隆巨响宛如雄浑的号角,吹响了万众瞩目的空间站在轨建造之战。少顷,宣布任务圆满成功的大红屏让廖国瑞连日来熬得发白的脸有了血色,这一次,面对挑战,他依然交上了满分答卷。

首秀“高光”背后:进度和质量都保住

腾飞一刻举国欢腾,连廖国瑞自己都会忘却连日来的辛苦。本次任务全程,为了达到“进度和质量都保住”的标准,廖国瑞始终憋着一股劲,坚持“稳”字当先的前提,同时在一线全程跟进任务,找出各分系统间的制约因素和耦合关系,及时在动态中调整计划,“找回”时间。站在全局考虑问题,是廖国瑞认为的“01”工作最大的特点。

“本次任务适逢海南进入前汛期,降雨概率和降雨量大幅增加。发射前夕持续反复的雷雨天气,稍有不慎便可能增加箭上电子元件受损的风险,这对塔架、箭体的防护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为此,发射场实施了严密的防雨方案。”廖国瑞说。

对比西昌、文昌的高密度任务期,廖国瑞认为文昌发射场最大的不同在于真正的“高度并行”——多箭多星同时在场,甚至任务的关键过程都需要并行。他深谙在此形势下,任务流程安排、力量调配、骨干培养等多方面都要同步把握。

临危不惧 发射前72小时上演“拉力赛”

然而,风险始终存在。4月26日晚,龙楼,雷雨。塔勤系统十余名操作手连夜协作完成上百平米防雨布的铺设,逐层检查塔架百叶封闭情况,并彻夜值守确保防护到位。文昌发射场上空不时划过腾蛇般的闪电痕迹,在距离海岸仅半公里多的一号塔架处,依稀能辨清低沉的浪涛声,此外便是充斥塔架内外的人声——塔架内正在组织紧张有序的阀门更换和测试工作。

这一切忙碌源于当天中午,发射区报告发现某处煤油阀门泄露。刚准备稍作休息的廖国瑞得到消息立刻赶到现场,组织故障定位、风险评估。这时候,距离“天和”核心舱任务发射还有不到72小时,担任“01”指挥员的廖国瑞步履匆匆、神色沉静,在脑中快速“翻看”应急处置预案。他深知,在这场自己担任“领跑”的“马拉松”里,越是接近终点,越要稳扎稳打、临危不惧。

26日中午和晚上发现的两处阀门轻微泄露故障使得他和相关系统连续通宵了两天,从发现问题、分析风险、定位故障到讨论措施、补充测试、更换部件,廖国瑞没有丝毫分神。终于赶在28日早晨再次追平任务进度,保证一切按计划进行。

“航天发射没有一条路是坦途”

谈及首次担任“01”指挥员的感受,廖国瑞坦言:“航天发射没有一条路是坦途,每往前迈一步都不容易,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2011年研究生毕业的廖国瑞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始了他的航天生涯,当时西昌正处于高密度任务阶段,他在短短一年内作为主操作手执行了6次发射任务,也为如今在文昌的“高能”工作打下基础。2013年,廖国瑞被调到文昌参与新发射场建设,凭着前期在西昌的锻炼和积淀,他作为系统负责人大展拳脚。他所在的控制系统作为火箭测发三大系统之一,被比作火箭的“神经中枢”,肩负着确保火箭姿态稳定、准确入轨的重要任务。

面对无文书规程、无设备设施、无人员经验的“空白”开局,廖国瑞决心从零开始。在逐步完善控制系统搭建的同时,他重点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故障应急处置,编修了几十套应急预案,讲求严谨、滴水不漏。2016年6月25日的长七首飞是廖国瑞在文昌执行的第一发任务,毕业后一千六百多个日夜的全力以赴终于“变现”。2017年,他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再次担任系统指挥员,执行“天舟一号”任务,被誉为发射场“金手指”和“天舟舵手”。之后,他转移“阵地”,还以发射区负责人参与了多发任务。

勤勉与汗水、责任与担当、光荣与使命,都是廖国瑞追梦太空路上的精神信标。他笑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在不断“更新”,经历了毕业奔赴西昌、调往文昌后,这回以“01”指挥员身份历练过的自己已是第三次出发的“3.0版本”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冯秋瑜 通讯员 徐斌如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冯秋瑜 通讯员 都鑫鑫、李汶骏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冯秋瑜 通讯员 徐斌如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