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焕·新”迎新季期间,资源与环境学院多措并举、重点谋划,以“绿色发展,博识洽闻”为核心的“绿博”文化为新生培根铸魂,在三全育人中启智润心,共举办活动10余项,累计超1500人次参与到活动中来。
以文载道,浸润绿博内核
七月下旬,河南省局部地区遭遇特大汛情,学院第一时间招募志愿者,一对一联络在豫2021级新生确认其家庭受灾情况,同时迅速制定相关经济资助方案。地信2102班受资助在豫学生姬晨星表示,“一个关心的电话和爱心的补助,让我真切感到学校和学院对河南新生的关爱。更让我对我的大学,充满感激”。“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资环学生帮扶模式,业已将其融入新生知恩感恩的精神内核。
八月初,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导致学校推迟,学院将“绿博轩”朋辈交流平台开到线上,着力加强入学教育的前瞻性,邀请毕业年级各专业拟保研学生、院级学生组织骨干成员和班主任助理从学习学业、日常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展开分享,助力新生入学“软着陆”。
“狮山极目”探寻航机奥秘,“狮山鸿渐”静观苍穹飞羽。九月中旬,学院围绕“绿博”文化内核,依托学院绿色协会,重点策划了无人机展示、校园观鸟导览等5项专业体验活动。
“起飞!”
在“狮山极目——感受无人机别样风采”活动中,“御”和“精灵”两架无人机在学院张建老师的口令下自人群后方应声而起,一飞冲天。在进行飞行展示和高空拍照的同时,他结合展示台上的无人机及相关设备详细介绍了配合其搭载的高清可见光相机在测绘航拍、地形监测等方面的功能。
地信2102班的翟心悦在活动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扎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信心。她说,“小小无人机搭载各类传感器竟然有如此大的功能,真的太神奇了!我要学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用高科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积微成著,久久为功。“绿博”文化贯穿于“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育人实践中,承载着学院育人工作的内在逻辑,助力新生将绿博内核融进灵魂,把强农兴农重任扛在肩上。
以文传声,引领价值风向
“高等专业教育不可能提供学生一生需要的猎物,而是提供学生一支猎枪和使用猎枪的方法,而且即使是猎枪及其使用方法也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在9月18日面向全体新生家长开展的“绿博”座谈——家校协同育人交流会上,副院长石磊引用陈华癸院士的话向家长生动阐明了大学教育的知识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内在逻辑。院党委书记吕守华期望新生家长,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有志气的华农人、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做有骨气的华农人、传承华农品格,做有底气的华农人。资源与环境学院自2011年便成立了湖北省首个高校家长委员会,将这一组织形式作为家校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家校育人工作同心、同力、同向、同行。“绿博”文化始终扮演价值引领的“发声筒”和“扩音器”的作用,以家长委员会等为重要载体,面向学生和家长,传递学校声音、传播学院价值。
“做好课题研究,既要有走马观花的广泛涉猎,也要由下马探花的格物致知”。9月19日,面向新生的实验室参访活动涵盖了水土流失与生态调控课题组、土壤化学与环境课题组、土壤生物化学与环境课题组,引导学生从对于科学研究的主观想象,转变成为笃志求实的客观认知,也立下了守卫我国绿水青山事业的报国志向。
勤读力耕荟狮山,在9月20日面向全体新生进行的“问学狮山”——专业启蒙教育活动中,院长谭文峰在详实而全面地介绍了校情院情后,寄语新生一要做自律慎独的资环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二要做好长期规划,严格自身管理;三要回归本质,勤学苦读,加强与师长和朋辈的交流。会上,来自7个专业的教师分别进行了专业启蒙教育。会后,来自地信2101班的齐乐颖谈道:“地信专业小到物流更新,大到遥感监测、国防安全,每一样对于我来说都充满强烈的吸引力。希望在未来,我能成为一个集地理学识与信息技术于一身的人才。”
以文传声,即是要以“绿博”文化传出育人之声,着力引导学生以知农为根,根深方能叶茂,以爱农为本,本固方能枝荣。
以文化人,淬炼时代新人
淬炼时代新人,是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师生融乐”作为学院“绿博杯”师生文体交流平台的设立初衷,融体育于涵化育人之中,形成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育人自觉。九月下旬,学院组织“绿博杯”新生篮球赛,共计10个班级,80余名新生,10余名教师参与其中,运动员挥洒汗水,啦啦队摇旗呐喊,将师生相融的育人场域从课堂教学拓展到篮球赛场。
团员青年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加强“党建带团建”的引领带动作用是思想引领的应有之义。学院本科生第四、第五党支部邀请对接的新生团支部80余名团员,参与到九月主题党日活动中,厘清党团关系,端正入党动机,坚定使命初心。环工类2106班何杨柳说道:“通过此次交流,不仅让我详细地了解了入党具体流程,也深刻认识到党史学习的重要性,之后自己也会加强党史学习,树立大历史观,学习并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资源与环境学院将“绿博”文化贯穿迎新季教育教学始终,线上活动与线下交流相统一,学术活动与融乐项目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促进,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助力新生入学“软着陆”,立志勤读担重任,努力成为竟相奔腾于新时代的千里马。